close
Graduation Play

週六(6/17)就是畢業公演的日子了,這次演出的劇碼是高行健1982年完成的《車站》(The Bus Stop)。

《車站》所要表現的中心是「等待」。相信每個人都有等車的經驗,公車是不是遲遲不來?還是到站不停?究竟是該走了呢?還是要不甘心的繼續等?
一個星期六的下午,一群人在站牌下的欄杆內排隊等著搭乘公共汽車進城:一個不發一語的神秘中年男子、一個趕著進城參加晚宴的馬主任、一個老頭要到城裡去和一位棋友一較高下、一個流裏流氣的愣小子想進城去享受一番、一個載著眼鏡的學生要進城去參加考試,手上正拿書背誦著英文、一位在外地工作的母親趕著早點和在城裡的丈夫與孩子見面、一個少女急於進城去與未婚夫幽會、還有一個要進城去傳授工夫給徒弟的木工師傅。

這些人你推我擠,都想搶先搭上車子,但是一輛接著一輛的公車開過去了,沒有車子停下來,他們心想:下一輛,下一輛就會停的!可是仍然沒有車子停下來。當然,大家就開始抱怨、謾罵了起來,漸漸的,他們開始意識到乘車進城的希望愈來愈小了,開始懷疑還會有車在這一站停嗎?這到底是不是一個車站?是要走了呢?還是要繼續等?正當他們議論該怎麼辦時,那位學生說:大家都走路進城去吧!這時候下起雨了,每個人都擠到木工師傅拿出來的一塊塑膠布下避雨。原本大家都只關心著自己的事,現在他們意識到必須該有所行動了;大家都應和著這位學生,決定要走了,馬主任這時蹲下繫鞋帶,要大家等等他...全劇結束。

這齣話劇不免讓人聯想貝克特(Samuel Beckett)的「荒謬劇」(tragicomedy) --《等待果陀》(Waiting for Godot),巧的是,兩位作者都曾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。Estragon (Gogo)和Vladimir (Didi)在樹下等著「果陀」(Godot),但是果陀始終沒來,他真的會來嗎?兩個人也一直嚷著說要離開了,但是卻沒有真正的行動。(曾經轉貼了一篇「殘缺與慈悲的笑容 」。)

《車站》的候車人最大的錯誤就是等待永遠不會停下來的公車,他們原本的目的是很明確的,當然,「必須進城」也是毫無疑問的,卻因為一班班不停的公車而轉移了思緒,因而徘徊不前,更浪費了大好的光陰、錯失了良機。

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
hildats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